吴在东
3083

吴在东

    吴星煜
    Wuzaidong
    中国/大陆/病理学家/

身高:未知

体重:未知

民族:

星座:未知

血型:未知

出生日期:1905年11月15日

出生地区:福建省长汀县南山坝大田湖村

毕业院校:上海医学院

简介资料:吴在东,病理学家,中国军事病理学奠基人,放射病理学的创始人,也是防原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积极参加华东防治日本血吸虫病的组织领导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鲜参加细菌战的调查。带领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从事核辐射的病理研究,为中国防原医学做出重要贡献。

《吴在东》资料・介绍

简介

吴在东,原名星煜,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十五日生于长汀南山大田。民国十二年(1923)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圣约翰医学院预科学习。民国二十年(1931)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留校任病理系助教。民国二十二年(1932)淞沪抗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战地手术队。民国二十三年(1934),留学于英国、德国。先后在伦敦大学、柏林大学等校病理研究所进修,被推荐为英国病理学会会员。不久,发表论文《肺部弥漫性淋巴管内癌症》,受到著名肿瘤病理学家威利斯的推崇。其中一些论点至今仍为中外病理学家所引用。民国二十六年(1937)春,完成《非特异性损伤所引起的纤维素样变》的实验研究。否定了当时在德国普遍认为“纤维素样变仅是变态反应的一种表现”的片面结论。这一创建在德国病理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深受赞誉。

生平事迹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在东毅然回国。在中共党员杨刚的启发下,他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二十七年(1938)一月,应聘为广州孙逸仙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十一月重返上海医学院执教。翌年,和进步人士共同筹款资助新四军。三十年(1941),率领一批学生赴重庆,途中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翌年一月,经东江纵队营救,进入游击区,积极为纵队培训医务人员,随后,往重庆任上海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同年五月,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亲切会见。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四年(1945)年,先后在贵阳中央医院、宜宾同济大学医学院工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在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到南京中央医院、中央大学医学院及湘雅医学院行医与任教。南京解放前夕,他冒生命危险营救被捕的爱国青年学生,并断然撕去出国护照,满腔热情迎接解放。

建国后,吴在东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被推荐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12月任南京市卫生局局长,积极开展防治血吸虫病工作。1957年在墨西哥国际外科会议上宣读论文《日本血吸虫病和结肠癌的关系》,受到国外学者好评。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参加国际科学委员会赴朝调查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行,中央卫生部授予他爱国卫生运动模范奖章一枚。1953年11月,吴在东调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病理系主任。1956年,赴苏联参观学习,并应邀加入苏联病理学会。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被授予军医上校军衔。1965年调解放军总医院工作,任病理科主任等,并兼任《中华病理学》总编辑等多种职务。

为了发展我国病理学研究事业,吴在东特别重视人才培养。肿瘤病理学家顾绥岳、超微波结构病理学家武忠弼、以及沈琼、晏良逐等,早年都受过吴在东的教导。他关心家乡教育,捐款1,000元给长汀大田小学。生前他留下遗言:死后,尸体捐作病理研究之用。

1983年3月19日,吴在东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根据他的遗嘱,去世后没有开追悼会,也没有进行遗体告别仪式,而是将他的遗体捐献出来做解剖和病理分析。

教育

吴在东几十年来无私地从事着病理学的教育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病理学专业人才。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丰厚的知识以及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们的敬仰和爱戴。他十分注意临床与病理紧密联系,强调形态与机能的密切结合,注意启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所学能充分理解、融会贯通,他的学生至今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吴在东50多年前生动的讲课内容。

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工作中,吴在东对学生或下级医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既重视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视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的养成。他特别注意启发培养他们独立工作与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十年来,吴在东的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病理学者,如著名的肿瘤病理学家顾绥岳、在中国最早从事超微结构研究的病理学家武忠弼、在食管癌的普查和研究上做出了成就的沈琼和在军事病理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刘雪桐等,早年都受过吴在东的熏陶。在他晚年有病的情况下,还亲自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抱病为一名其他导师的研究生反复修改毕业论文,并且带病坚持参加他的论文答辩。

吴在东在学术上追求创新和完美,无意于个人汇编式著述,但却十分热心于指导他的学生和晚辈从事多方面的研究工作,精心指导他们撰写论著。经他字斟句酌修改、审阅过的稿件难以计数,但他却总是不愿在文章上署自己的名字。

工作履历

1938年1~11月 广州孙逸仙医学院病理系教授

1938年11月~1942年 上海、重庆国立上海医学院病理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43~1944年 贵阳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

1945~1946年 宜宾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馆主任、教授

1946~1949年 南京中央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长沙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

1949年 南京大学医学院病理科主任、教授

1950~1953年 华东军区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

1951年 任南京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南京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局长

1952~1953年 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南京第五军医大学病理科主任

1953年11月~1958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病理系主任、研究员

1958~1965年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病理室主任、研究员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技术顾问

1965~1983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主任

1983年3月19日 病逝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还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1978~ ),中华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1978~ ),中华病理学杂志总编辑(197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79~ ),《医学百科全书》病理学分卷编委(1978年12月)等职。

主要论著

1.吴在东.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解剖要点.中央卫生部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汇编,1955:180~182

2.金行藻,洪松芳,吴在东.全身包涵体病.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院刊,1957(1):46~55

3.吴在东,陈德蕙,朱启.肠道日本血吸虫病与大肠癌的关系.中华病理学杂志,1959,5(3):151

4.李国民,刘雪桐,吴在东.二例急性放射病病理解剖检查报告(摘要).军事医学科学院防原医学研究所防原医学科研资料汇编,1964

讣告

5.吴在东,游联璧,祝庆孚等.老年慢性气管炎病理形态的初步观察.解放军总医院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选辑(1971.6~1972.6):73

6.吴在东,游联璧,祝庆孚等.不同年龄气管、支气管组织学改变和慢性气管炎病变的比较.解放军总医院防治慢性气管炎资料选辑(1971.6~1972.6):105

7.游联璧,宋惠芳,吴在东.对慢性气管炎病变中肥大细胞的意义的初步探讨.解放军总医院医学资料选编,1973(3):38

评价

早在1932年,吴在东参加了淞沪战争十九路军的战地手术队,1937年末在祖国的危难之秋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国。1939年,他和一批朋友筹款资助新四军,还准备去新四军开办一所医务学校,由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围困在香港而未能如愿。在香港,他利用医生的工作条件巧妙地掩护过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和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1942年,他参加了广东东江游击区的医务工作,同年在重庆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提出了自愿去延安的请求。1942年,吴在东在医学知识上为夏衍编排著名的话剧《法西斯细菌》提供帮助。他还托夏衍转交了捐献给解放区的医疗仪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吴在东也一直没有改变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爱戴和信念,并且一直保持着乐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一贯胸怀全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他把大部分工资都交了党费,仅在文化大革命前后交的党费累计就有15000多元。他还应总后勤部领导要求,就军事医学科学院组建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建议案提供咨询意见。

吴在东一生梦求建立一所病理学博物馆,但却因此受到过不公正的批判。他一贯重视病理解剖的开展,认为它是提高中国医疗水平的重要关键,并且为此毕生多方面奔走呼吁。1982年,他在《中华病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积极开展尸检,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学科学水平做出贡献》。

纪念吴在东军事病理学发展研讨会

为缅怀老一辈病理学家和军事医学家吴在东教授及刘雪桐教授的学术业绩和贡献,继承他们的未竟事业,进一步推动军事医学与军事病理学的发展,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全军病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吴在东教授诞辰100周年、刘雪桐教授诞辰80周年纪念会暨军事病理学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APP下载